KATOL LO •
白銀時代 

Katol的創作靈感來自荃灣豐碩的文化歷史和傳統。透過一場視覺之旅,作品闡述區內的一些風物故事。

由Katol設計的《白銀時代》,是一條沿大涌道行人天橋佈置而成、充滿藝術感的時光隧道,創作靈感來自荃灣豐碩的文化歷史和傳統。透過一場視覺之旅,作品闡述區內的一些風物故事。Katol將他獨有的字體設計與街頭藝術配搭在一起,微妙地將前衛的藝術風格與歷史片段並置,奉上精彩的沉浸式體驗。

關於創作人

Katol Lo
平面設計師

Katol Lo 是香港著名藝術家,以出色的平面設計而聞名,曾與全球逾百個品牌及藝術單位合作,也是數個本地文化創意單位的聯合創始人。近年,他積極鑽研傳統手繪招牌字體,結合本身在平面設計方面的豐富經驗,摸索出獨特的個人風格,作品遍及本地的大小商店與餐廳。Katol特別喜愛香港傳統文化,創作時會從中汲取靈感。
 


老圍村

又稱「老圍」,是一條早於300多年前由張、黃、許、曾、鄧五姓人聚居的客家村落,亦是荃灣擁有源遠歷史的見證。老圍建村時多為背山面海的單層磚屋,一字排開,形成排屋,目的是防禦海盜。村裡的張氏家祠是老圍如今唯一的祠堂,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,曾經作為村裡的「卜卜齋」和村校,現在是村內族人集會議事、祭祖及舉行傳統儀式的地點。


三棟屋

三棟屋是一座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,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,1987 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;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2016年在這裡成立。值得你去參觀!

在Katol的手繪作品上所見「帽山舒鳳彩,灣海獻龍文」,正是三棟屋正門兩側的對聯,內容描寫昔日三棟屋背靠大帽山、前臨海灣的景象。

此建築得名「三棟屋」,是由於圍屋內陳氏家祠共有三個「進」(一「進」即一個金字屋頂的空間),各個「進」的屋頂各有一條木,是謂「棟」, 加起來共有三「棟」,因此這裡稱為「三『棟』屋」。


菠蘿壩

荃灣曾經廣植菠蘿!在城門水塘建成之前,居於當地的張氏客家族群以種植水稻和菠蘿(鳳梨)維生,「菠蘿壩」因此而命名。

菠蘿壩是城門畔塘徑的起點。圍繞水塘的城門畔塘徑景色優美,全長7.5公里,途經蝴蝶園、著名的「水畔千層」和視野開闊的「享逸台」,讓遠足人士飽覽整個水塘的風景。


藍巴勒海峽

從荃灣的海濱長廊往大海眺望,便可欣賞到藍巴勒海峽的怡人景致。藍巴勒海峽——富詩意的名字,來自於1902年起在香港探測水深並進行三角測量的英國海軍船艦藍巴勒號 ( HMS Rambler )。

藍巴勒海峽是著名的觀賞日落地點,亦可看到壯麗的橋景。現時有七條大橋橫跨海峽,包括汀九橋、青荃橋、青荔橋、長青橋、青衣大橋、葵青橋和昂船洲大橋。


寺廟林立

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,許多佛道僧侶南遷香港,來到環境清幽的荃灣山上建寺,隱居潛修,使距離荃灣市區不遠處的山上建有百餘間寺廟,形成香港奇觀!Katol透過手繪平面設計演繹了其中幾座具代表性的寺廟,包括同時供奉儒、釋、道三教的圓玄學院、以仿中國宮殿興建的西方寺,以及參照中國名山古剎興建的竹林禪院。


昔日紡織重鎮

及至1960年代,荃灣由圍繞客家村落而設的墟市中心,發展成新界區的大型工業城。於1961年,荃灣共建有205間工廠,佔新界區工廠總數的七成,亦聘用了全港六成的棉紡業勞動人口。

南豐紗廠是其中一家公司,見證着香港輝煌的紡織業歷史!南豐紗廠創辦於1954年,曾為本港最大規模紗廠之一。1980年代進入高峰期,增至六廠,僱用工人數目高達2,000至3,000!目前南豐紗廠已活化為集創新、文化及學習體驗於一身的地標項目,深受文青歡迎!